德国日前正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债权国家。这是日本财政部周二公布的最新数据所显示的结果,也标志着德国时隔三十余年重返这一国际金融地位的巅峰。自1991年起,日本一直稳坐全球最大债权国之位,如今,这一头衔再度回到德国手中。
根据统计,德国目前的净对外资产总额高达3.99万亿美元,远超其他国家。所谓“净对外资产”,是指一个国家所持有的海外资产减去其对外债务的差额。成为“债权世界冠军”(Kredit-Weltmeister)意味着德国的企业和民众广泛持有外国公司的股份,积极在海外兴建工厂、投资项目,并向各国政府和企业提供大量贷款。
这一地位的背后,是德国长期以来的对外贸易顺差。德国出口大幅超出进口,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而这些资金多数被投入国外市场。某种程度上,这也反映出德国人对国内经济发展前景的担忧,他们更倾向于在海外寻找收益机会。
然而,这种强大的对外资产地位,不仅使德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例如德国在中国的投资规模庞大,一旦与中方关系紧张,资金安全或将受到影响。
尽管如此,德国显然认为,这种通过经济手段获取的全球影响力与战略地位,是值得承担风险的。事实上,这一全球扩张的经济战略,早有迹可循。
早在1945年,宗教预言家赫伯特·W·阿姆斯特朗就曾预言,德国将在战后重建,并逐步恢复其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他指出,德国人并未放弃在“和平时期取得胜利”的意图,而是转向了企业并购、资本输出等方式,在不动用军力的前提下逐步恢复影响力。
历史资料显示,早在1944年,纳粹高层和德国企业界便秘密召开会议,商讨战败后的战略部署。会议明确要求德国企业家将海外资金转移至安全地带,为战后德国的重新崛起奠定基础。文件内容显示,这些企业被鼓励与外国公司建立“隐秘而稳固的合作”,以规避盟军的监管,同时为“未来的德国帝国”积蓄力量。
如今,这一战略已开花结果。德国企业不仅收购了东欧、中欧乃至全球大量战略产业,还深度整合了区域供应链。捷克最大企业斯柯达、斯洛伐克的最大公司大众斯洛伐克、以及匈牙利排名第三的奥迪匈牙利,均为德企旗下或受其控制。即使非德国控股的企业,也往往深度嵌入德国的产业体系中。
这一趋势也与德国历史上的经济扩张主义一脉相承。德国工业一直是国家力量的核心。自1871年第二帝国建立以来,德国企业与国家政策密不可分。进入20世纪,德国工业的强劲发展成为民族自豪感的来源,也激发了更大的扩张野心。
德国在一战战败后,并未放弃这一战略。相反,许多企业家继续支持并资助希特勒及其纳粹政权,期望通过政治与商业联盟,实现德国的再次崛起。在1932年关键大选中,德国汉莎航空甚至免费为希特勒提供飞机,使其成为当时唯一能进行全国巡回竞选的候选人。
如今,德国企业的海外扩张,再度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柱。从并购、控股到债权输出,德国正通过经济手段构建其全球影响力。
德国成为世界最大债权国,不仅是一次经济地位的跃升,也可能预示着欧洲乃至全球权力格局的新一轮调整。而德国,显然已准备好再次成为全球舞台上的关键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