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联邦政府日前决定,计划暂停“附属保护身份”难民的家庭团聚政策,预计至少维持两年。该决定在德国政坛引发激烈争议,尤其将对大批来自叙利亚的家庭造成深远影响。
自叙利亚内战爆发以来,成千上万的家庭被迫分离。穆罕默德便是其中之一。2014年,他携妻子和四个孩子逃往伊拉克库尔德自治区,然而恶劣的生活条件让妻子、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不得不返回叙利亚。为了给患有脑萎缩的儿子寻求治疗,也为将来能一家团聚,他带着儿子踏上前往德国的艰险旅程,穿越利比亚、横渡地中海,经意大利抵达德国。
然而,两年半过去了,穆罕默德依然独自照顾重度残疾的儿子,居住在柏林一处简陋住所中,靠社会福利维持生活。与此同时,他对妻子和女儿是否有机会来德,仍毫无头绪。更令人痛心的是,他另一名儿子在返回叙利亚后不幸去世,而这场家庭悲剧则因分离而更加沉重。
穆罕默德持有德国政府授予的“附属保护身份”居留许可。这一身份适用于虽然不符合《日内瓦公约》规定的难民标准,但若遣返原籍国将可能遭遇死刑、酷刑或战乱等严重迫害的外国人。目前德国共有约35万名附属保护身份者,其中大多数为叙利亚人。他们通常可获得一年期居留许可,有工作权和领取社会福利的资格。然而,与正式难民不同,这类人群并不享有家庭成员自动来德团聚的权利。
新一届由基民盟(CDU)、基社盟(CSU)和社民党(SPD)组成的联合政府,已宣布将全面暂停“附属保护身份”难民的家庭团聚,至少持续两年。内政部长亚历山大·多布林特在5月16日的联邦议会中表示:“民众对移民政策的改变早有期待,这一改变也包括限制家庭团聚。”他指出,德国的社会整合能力已濒临极限,全国多个城市和社区已无力接纳更多移民。
事实上,附属保护身份家庭团聚政策自2015年起便充满波折。当时,默克尔政府曾一度开放家庭团聚,但仅维持一年即遭暂停。2018年起,德国重新设定上限,每月最多发放1000份家庭团聚签证。据德国外交部数据,2024年德国共发放了约12万份家庭团聚签证,其中仅一成发给附属保护身份者的亲属。签证名额稀少,加上复杂的申请程序和漫长等待时间,使大量家庭陷入长期分离的困境。
包括“Pro Asyl”在内的人权组织警告称,家庭分离将对相关人员造成严重心理创伤,影响社会融合,甚至诱发非法移民行为。没有合法途径的家庭成员往往冒险选择危险路线前往德国,与亲人团聚。
法律界也对这一政策提出质疑。尽管欧盟《家庭团聚指令》并不适用于附属保护身份者,但德国《基本法》第六条以及《欧洲人权公约》均赋予家庭生活的基本权利。然而,联邦宪法法院与欧洲人权法院均认定,若家庭成员在其他国家(特别是原籍国)仍可维系家庭生活,则德国无义务提供团聚通道。
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法学教授托马斯·格罗斯指出,该政策的合法性最终可能需由联邦宪法法院裁定,但审理过程可能长达数年。而在此期间,成千上万像穆罕默德这样的家庭将继续被迫分离,忍受漫长的等待。
“这不是去一次大使馆、第二天就能飞来的事。”格罗斯表示,“整个流程既复杂又漫长,甚至还涉及DNA鉴定。有时最近的大使馆也在邻国,对很多人来说几乎不可能抵达。”
穆罕默德目前无法学习德语,也无法工作,只能全天照顾需要频繁就医的儿子。他的居留许可仅为一年,续签前景不明,尤其在一项裁决认为叙利亚为“安全国家”的背景下,更多类似案例可能被拒绝延签。
“我真的撑不下去了,”穆罕默德说,“这是一种特殊的人道困境,国家应该给予援助,让我的家人来这里。”对他而言,等待的不仅是签证,更是一个家重新团圆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