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企业界如何看待对华“去风险”?

袁杰 2023-06-16 0"

德国国家安全战略


德国政府欲实施对华“去风险而非脱钩”战略, 旨在通过多元化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但德国企业界所期待的多元化, 并不是去中国化, 而是“利用好中国市场的机遇”, 同时进一步拓展亚非拉市场。


1.战略由来

2023年5月9日,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Olaf Scholz)在位于法国斯特拉斯堡的欧洲议会发表主旨演讲时声称,欧洲承担着全球责任:“我们需要一个地缘政治的欧盟,一个扩大和改革的欧盟,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欧盟。”

在谈到与中国的关系时, 朔尔茨表示, 他同意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此前发表的观点, 即“座右铭不是‘脱钩’,而是明智地‘去风险’。”

《南德意志报》网站特别关注朔尔茨的这一表述,曾载文称: 朔尔茨在这里也使用了“去风险”一词,但他喜欢在其前面加上“明智地”。看来朔尔茨本人对这一战略颇为欣赏。

正如朔尔茨所言,对华“不脱钩”,但“去风险”这一战略最早是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提出的。

3月30日,在与法国总统马克龙共同访华前夕,冯德莱恩曾在由欧洲政策研究中心(EPC)和墨卡托中国研究所(MERICS)共同组织的研讨会上发表过一次演讲。在演讲中,这位欧委会主席称欧盟对华关系要“去风险”,而不是“脱钩”。

冯德莱恩表示: “这里的重点是,我们不希望切断经济、社会、政治或科学联系。中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贸易伙伴——占我们货物出口的9%,占我们货物进口的20%以上。虽然不平衡在加剧,但我们的大部分货物和服务贸易仍然是互利的,‘没有风险的’”。

冯德莱恩认为,与中国脱钩对欧洲来说既不可行也不符合欧洲的利益。为此,她为欧洲对华战略提出了“去风险”方案。

在演讲中,这位欧委会主席并详细阐述了她的“去风险”战略。按照冯德莱恩的观点,经济关系去风险化就包括使欧盟的经济和产业更具竞争力和弹性,更好地利用欧盟现有的贸易工具箱,为关键部门开发新的防御工具,并寻求与世界各地的合作伙伴更紧密的联系。

她还表示:“所有这些都将有助于加强我们的供应链复原力,并使我们的贸易多样化——这必须是我们经济‘去风险’战略的一个核心要素。”

4月27日,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杰克•沙利文(Jake Sullivan)在布鲁金斯学会发表了题为“重振美国经济领导地位”的演讲。在演讲中,沙利文也表示,拜登政府正在努力在对华经贸关系中“去风险”,而不是“脱钩”。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5月12日还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的欧盟27国外长非正式会议上表示:“ ‘去风险化’只是一个词。 但在这个词的背后,有很多工作将需要时间,以审查我们与中国的所有经济关系”。博雷尔并强调,目的不是要让欧洲和中国经济 “脱钩”,而是要重新平衡这种关系。

看来欧美政要对冯德莱恩提出的对华经济“不脱钩”,但“去风险”这一战略还是颇为欣赏的。

2.实施不易

4月22日出版的《明镜》周刊曾刊登过一篇题为《避开雨淋,又遭檐水》的文章。这个标题是德语中一个习惯用语,意思是: 陷入更困难的境地。文章讨论的内容主要涉及实施“去风险”战略的难度。

文前按语称:“原料: 欧盟刚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情报机构和专家们就对更危险的依赖性发出警告,比如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文章提到,朔尔茨在3月发表的的政府声明中曾自我表扬道:“我们在8个月内摆脱了对俄罗斯天然气、俄罗斯石油和俄罗斯煤炭的依赖。”“说到这里,我们是有能力觉醒和变革、加油和转型的。”

但文章随即笔锋一转,谨慎地指出,德国人和其他欧洲人是否真的能做到这一切,还有待观察。“因为欧洲人有可能陷入新的、可能更加危险的依赖中,从中国的稀土、卡塔尔的天然气到沙特阿拉伯的石油”。

文章作者在这里特别提到了“中国的稀土”,并指出,这是工业生产电池、半导体或电动马达磁铁所需的原材料。

根据联邦统计局的数据,2022年德国逾三分之二(67.2%)的稀土都是从中国进口的。 而一些金属则几乎完全来自中国。

这种依赖性也引发了欧洲政界的深度担忧。欧洲议会基民盟/基社盟党团主席丹尼尔•卡斯帕里(Daniel Caspary)就声称:“通过停止关键原材料的供应,中国可以迅速拔掉欧洲经济的插头。”他并表示:“这种依赖比过去对俄罗斯的依赖更危险。在某些领域,它是毁灭性的。”

为此,冯德莱恩4月18日在欧洲议会再次重申,欧盟将实施“去风险”战略。在特别关键的领域,如关键原材料、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机、生物和军事技术方面,将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据冯德莱恩称,她的机构将提交一份文件,旨在对欧洲公司在敏感领域的外国投资进行管控。

但这也遭到了反对。社民党籍欧洲议会外贸委员会主席贝恩德•兰格(Bernd Lange)就表示:“企业在哪里投资应该由企业自己决定。” 相反,他敦促欧盟委员会加快缔结新的国际贸易协定。

而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通过多元化降低风险,欧盟也正在大力加强与印度的伙伴关系。

5月15日至16日,欧盟和印度曾在布鲁塞尔举行了欧盟-印度贸易和技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在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欧印双方多次提到 “去风险 ”这个词,隐含表达了希望减少对中国经济依赖的共同愿望。

虽然欧盟要员一再表明,布鲁塞尔并不想完全切断与北京的关系,但它确实想使其供应链多样化。而这也正是印度的优势所在。

据分析,正是这股力量正在拉近印度和欧盟的距离。欧委会副主席玛格丽特•维斯塔格 (Margrethe Vestager)甚至声称,欧盟-印度的伙伴关系可以为布鲁塞尔的“去风险”理念“注入力量”。

由此也可见,尽管实施“去风险”战略困难重重,但欧盟现正设法借助外力,力图通过多样化推进“去风险”。但效果如何,尚不得而知。

3.德企态度

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APA)今年1月曾发表过一份题为《抓住机遇,减少风险——德国经济界对联邦政府中国战略的建议》的报告,系统阐述了该委员会的对华立场。

在“核心信息”中,报告明确指出:“尽管地缘政治关系日益紧张,但继续与中国保持经济和技术关系符合德国和欧盟的利益。中国不仅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且长期以来也是一个全球重要的创新基地。”

报告称:“随着在中国的参与,德国确保了自己的全球竞争力。对中国的投资和向中国的出口确保了德国的就业岗位和价值创造。与中国在气候变化或资源匮乏等全球挑战方面的合作是无可替代的。”言真意切,立场鲜明。

虽然报告标题中也含“减少风险”, 但首先是“抓住机遇”。而这里特别要提到报告对“多元化战略”的阐述:“然而,多元化战略不能依赖于撤离中国市场。重要的是要利用好中国市场的机遇,同时开发和拓展新市场。片面强调 ‘朋友圈’,即有针对性地扩大与民主体制市场经济体的经济关系,对德国经济来说,并非解决方法。相反,多元化的重点必须放在进一步拓展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增长型市场上。”

由此可见,德国经济界所期待的“多元化”, 并非去中国化, 而是“利用好中国市场的机遇”,同时进一步拓展亚非拉市场。

从目前来看,德国在华企业确实看好中国市场。3月29日,位于科隆的德国经济研究所(IW)曾发表了一份由该所专家尤尔根•马特斯 (Jürgen Matthes)撰写的调研报告,题为《德国企业对中国的依赖度在上升:2021年和2022年的投资额创下新高》。

报告开门见山就写道“没有迹象表明多样化”,并指出: “德国联邦银行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德国企业在中国投资达115亿欧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

报告还上调了此前两年的投资额: 2020年超过预估值约20亿欧元, 而2021年甚至增加了42亿欧元,并称2021年和2022年总共有215 亿欧元新的直接投资流向中国。作者马特斯惊叹道:“从未有过如此之大的中国驱动力。”

在参考文献中,马特斯列出的是他本人2022年8月19日发表的报告《德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朝着错误的方向全速奋进》。

但从上述数据来看,德国在华企业并未听从马特斯的劝告,而是抓住机遇,在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这实在出乎马特斯这位专家的意料。

德国西门子首席执行官兼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主席(APA)博乐仁(Roland Busch)最近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对于西门子来说,退出占公司营收13%的中国市场,“不是一种选择”。他还表示:“我将捍卫我的市场份额, 如果可以的话, 我将扩大它”。

这次七国集团广岛峰会结束后,德国《时代周报》网站5月22日曾撰文称:“七国集团一致同意把‘去风险’作为共同的中国战略。”

但西方诸国上述战略能否奏效,确实令人存疑。因为如同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所述,正是通过在中国的参与,德国确保了自己的全球竞争力,确保了德国的就业岗位和价值创造,这是一种双赢局面。多元化战略不能依赖于撤离中国市场,而是要利用好中国市场的机遇,同时开发和拓展新市场。德国在华企业迄今为止在中国取得的成效就证明了这一点。

©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非商业目的使用,遵循 CC BY-NC 4.0,转载本网文章必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德国中文网 www.de-guo.com

推荐浏览

德国中文网 2025-04-30
随着德国政局的重大变化,主流政党对极右翼“德国选择党”(AfD)的长期排斥态...
德国中文网 2025-04-30
在德国,如今考取驾照正变得越来越昂贵,尤其对年轻人而言,驾照正逐渐成为一种奢...
德国中文网 2025-04-28
近年来,来自南美的可卡因在德国迅速蔓延。这种曾经被视为富人专属的奢侈毒品,如...
德国中文网 2025-04-28
随着乌克兰战争进入第四年,俄罗斯通过德国向欧盟输送天然气的可能性再度引发关注...
德国中文网 2025-04-24
随着基民盟(CDU)主席弗里德里希·默茨即将在5月6日当选德国总理,欧洲多国...
德国中文网 2025-04-24
在2025年德国联邦议会选举中,社会民主党(SPD)以现任总理奥拉夫·朔尔茨...
法国中文网 2025-04-24
尽管近年来法国与德国在多项议题上针锋相对,但两国关系正呈现回暖迹象。随着德国...
德国中文网 2025-04-20
德国社会目前正面临一个敏感而现实的问题:如何与部分极右翼化的德国选择党(Af...
德国中文网 2025-04-18
德国联邦议院日前决定不邀请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大使出席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80...
德国中文网 2025-04-18
尽管德国政府正计划重整军备、扩大国防力量,但成千上万的德国民众本周末仍将参加...
德国中文网 2025-04-16
随着德国新一届联合政府即将成立,围绕未来权力格局的讨论愈发激烈。尽管基民盟(...
德国中文网 2025-04-16
德国社民党(SPD)政治家拉尔夫·施特格纳(Ralf Stegner)批评基...

推荐浏览

德国中文网

www.de-guo.com

CopyRight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