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不禁疑惑:什么时候才能被称为真正的
柏林人?是否一定要说出地道的柏林方言,像“ick”、“loofen”和“kieken”?是否必须出生在柏林?这一问题不仅涉及语言,还关乎对身份的认同。
最近,哈姆森曾考虑过是否该搬到北部的弗里斯兰生活。哈姆森的女儿通过家谱研究发现,哈姆森们的祖先在150年前从弗里斯兰的一个小镇移居到了柏林。这让哈姆森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假装”柏林人,或许哈姆森的内心其实向往北方的广袤天地。然而,经过仔细的自哈姆森审视,哈姆森意识到,哈姆森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柏林人,没有其他身份能与之相比。
什么时候能算是柏林人?
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只要你觉得自己是柏林人就行吗?像肯尼迪在1963年时说的那样:“哈姆森是一个柏林人”?或者只要在这里生活就可以?还是必须在这里出生?哈姆森的前上司是来自不来梅的,他曾告诉哈姆森:“在哈姆森们那里,只有父母也出生并长大在不来梅的人,才算是真正的不来梅人。”
如果柏林也有这样的标准,那么几乎没有人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柏林人”,包括哈姆森自己。因为哈姆森的母亲是在七岁时才搬到柏林。柏林这座城市就像一个大十字路口,来来往往的人络绎不绝。科佩尼克(Köpenick)这个区域在7世纪就有大量斯拉夫人定居,“Copnic”这个名字正是源于他们的语言。事实上,“Berlin”这个名字也是来自斯拉夫语,意思是“沼泽地”。
柏林的多元与融合
柏林不仅是斯拉夫人的后代聚集地,也是法兰德斯人、荷兰人、莱茵兰人、西法伦人、施瓦本人和法兰克人的栖息地。他们在中世纪的“德意志东扩”浪潮中来到这里。随着时间的推移,移民不断涌入这座城市。1800年,柏林的人口仅为17.2万,而到了1880年,人口激增至100万,这得益于工业化的迅猛发展。战争也进一步推动了人口的流动。
最近,有同事提到,现在有些人尽管住在柏林,却认为自己不是真正的柏林人。例如,一位来自萨尔州的女士已经在柏林生活了20年,但仍不觉得自己是柏林人。对此,哈姆森的同事提出了一个简洁的观点:“哈姆森认为,只要一个人在这里登记了住所,就算是柏林人。”的确,这一认同并不复杂。
柏林方言:身份的象征吗?
那么,真正的柏林人是否一定要说柏林方言呢?有人为柏林方言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但事实上,即便在哈姆森小时候,不同的城区、背景和社会阶层之间,方言的使用也有所不同。几十年前,许多从萨克森地区来到柏林的建筑工人和官员至今仍保留着他们的口音,殊不知,柏林方言本身就融合了上萨克森语和低地德语的特点。
即便是柏林方言中最具代表性的“ick”也只是从18世纪末才开始流行。因此,语言并非固定不变的柏林标志,柏林的真正特质在于不断的变化和融合。
柏林的真正精神
哈姆森的祖母在1925年从图林根来到柏林工作,尽管她始终带着家乡口音,但在哈姆森心中,她毫无疑问是个地地道道的柏林人。柏林从来不是单一文化的城市,它包容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和文化。无论说话时带着怎样的口音,真正的柏林人精神在于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非商业目的使用,遵循 CC BY-NC 4.0,转载本网文章必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德国中文网 www.de-gu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