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正迎来新
政府的关键时刻。社民党党员日前以略显平淡的支持票数通过了联合执政协议,为新一届政府的正式成立铺平了道路。如果没有超过12名社民党和基民盟/基社盟议员投下反对票,弗里德里希·梅尔茨将于下周二在联邦议会顺利当选总理。对于不少人而言,这将是一个“终于等到”的时刻。
近年来,德国政治陷入停滞,国家在多重危机中缺乏方向,经济增长停滞不前,社会问题不断累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政府的诞生被寄予厚望。相比以往冗长的组阁过程,本次联合谈判算得上高效务实,反映出各方对局势紧迫性的认知。
然而,随着新内阁成员陆续亮相,公众舆论中一些老套的质疑也随之而来。例如,部分部长出身于大型企业高层,立即遭遇“利益冲突”指控。一些倡导反游说组织暗示,这种“从企业跳入政界”的做法可能导致腐败。但这种尚无证据的怀疑,实际上是在对个人诚信做出未经验证的否定性假设,无助于建立健康的公共信任。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社会舆论一方面质疑有经济背景的政客“为资本说话”,另一方面又批评长期从政的“职业政治家”脱离现实。这种矛盾的标准无助于选出真正称职的公共管理者。若换作是外科医生或水管工,人们反而会理所当然地希望他们是专业出身。
此外,新任命的文化国务部长沃尔夫拉姆·魏默也因其明确的保守立场遭遇争议。尽管他在文化领域的履历并不突出,但更大的质疑来自于其政治倾向。批评者认为,一位文化部长不应来自政治光谱的右侧。然而,这种论调无非是对保守派政府任命保守派部长的反射性不满。文化政策并非因由绿党或社民党主导就天然正确,新的方向值得尝试。
来自极右翼的批评同样缺乏建设性。对于尚未实施的政策,仅因其出自社民党与基民盟/基社盟的联合执政,就被断定为“不可接受”。尤其是德国选择党(AfD),一方面拒绝与其他党派合作、坚守党内极端势力,另一方面又要求主流政党向其靠拢,其逻辑既自相矛盾,又缺乏妥协精神。政党间的合作本应以互信与包容为前提,极端立场显然难以支撑现实治理。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新政府最需要避免的是陷入“必须立刻强硬出击”的舆论陷阱。与其急于制造声势、扬言“在夏天前改变全国气氛”,不如脚踏实地推动改革。距离夏至仅剩不到100天,梅尔茨政府需要时间与空间,以务实的行动赢得公众信任。社会期待的不是豪言壮语,而是真正的治理能力。
©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非商业目的使用,遵循 CC BY-NC 4.0,转载本网文章必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德国中文网 www.de-gu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