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极右翼政党
AfD会被取缔吗?极端主义认定引发各方面禁党讨论。
德国联邦宪法保卫局(BfV)宣布,将极右翼政党“德国
选择党”(AfD)整体定性为“确认为极右翼极端主义组织”。这一举措不仅意味着当局可对该党展开全面监控,还可能为推动取缔AfD提供法律基础,德国社会围绕是否应禁此政党的争论再次升温。
根据BfV的判断,AfD的意识形态和行为已经严重背离德国自由民主的基本秩序。该党坚持以血统和民族划分“谁才是真正的德国人”,否认拥有穆斯林国家移民背景的公民与其他德国人享有平等地位,并长期对难民和外来移民散布仇恨言论。此外,该党也被指支持或默许以暴力手段实现政治目的,并传播反犹主义、修正主义及反民主思想。
此前,AfD在图林根、萨克森和萨克森-安哈尔特三州的地方组织及其青年团体已被认定为极端组织。此次认定将整个政党纳入监控范围,使国家有权监听其通信、部署线人并监控其活动;政党资金也可能被削减,部分民选官员甚至面临丧失职位的风险。AfD方面表示将通过司法手段对该认定提出法律挑战。
此举也引发有关是否应取缔AfD的激烈讨论。根据德国《基本法》第21条,若政党“意图破坏或废除自由民主基本秩序”,或“威胁联邦德国的存在”,可被认定为违宪并予以取缔。发起禁党程序的权力由联邦政府、联邦议会或联邦参议院掌握。尽管取缔政党程序复杂且漫长,但BfV的认定已被视为迈出关键一步。
德国政界对此反应不一。即将卸任的总理奥拉夫·朔尔茨呼吁保持克制,反对草率推动禁党。代表丹麦少数族裔的SSW党议员斯特凡·塞德勒则强烈支持启动禁党程序,认为民主制度的裂痕最先在少数群体中显现,必须动用宪法赋予的所有工具进行防御。
法律界对此意见分歧。德国人权研究所的亨德里克·克雷默表示,AfD的行为已满足被取缔的所有条件。他认为,在面对明确威胁时,国家必须果断行动。相较之下,莱比锡大学宪法学者阿齐姆·塞米佐卢则更为谨慎。他指出,BfV的极端主义认定虽然具有分量,但仍只是法律程序中的一项证据,不能自动等同于违宪。
回顾历史,德国战后曾有两次成功的禁党案例:1952年取缔新纳粹色彩浓厚的社会主义帝国党(SRP),1956年则取缔了德国共产党(KPD)。不过,近年来对极右翼民族民主党(NPD)的禁党尝试却以失败告终。尽管宪法法院承认NPD违宪,但因其政治影响力微弱,未构成现实威胁,因此未被取缔。
与NPD不同,AfD当前在德国政坛已具相当影响力。今年最新民调显示,其支持率达26%,一度超过执政联盟主力政党基民盟/基社盟(CDU/CSU)。AfD方面则坚称,禁党之声不过是政治对手利用司法手段进行打压,因为他们“无法通过民主程序战胜AfD”。
德国是否最终会走上禁党之路,目前仍未可知。但无论结果如何,这场关于极端主义与民主制度界限的争论,注定将在德国社会中持续发酵。
©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非商业目的使用,遵循 CC BY-NC 4.0,转载本网文章必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德国中文网 www.de-gu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