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尔茨的落败或许令人尴尬,但对
德国而言,却未必是一件坏事。这一历史性的议会挫败,不仅暴露了“自封中间派”的失控,也象征着一个政治时代的裂痕终被撕开。
原本,基民盟主席梅尔茨与社民党联合主席克林贝尔自信满满,认为总理选举将在掌控之中顺利完成。然而,现实已不再允许他们躲在议会大楼的厚重帘幕后,假装外面的不满和分裂不存在。当外部社会的焦躁与不安不断加剧时,“自封的中间势力”却仍试图用程序和规则将一切封锁在制度之内。但最终,愤怒还是冲破了防线,透过投票箱传递到了权力中枢。
在联邦德国建国以来的20次总理选举中,从未有一位候选人未能在首轮投票中胜出。而这次,梅尔茨所在的联盟党虽在席位上占据多数,却意外丢失了至少18张支持票,未能达到法定当选门槛。这意味着,一场政治上的“看似稳定”已彻底瓦解,裂痕早已渗透进建制的核心。
人们一直以为,中间派就是稳定的代名词。但此次表决清晰地表明,不是所有议员都愿意继续为“稳定”背书。有可能是社民党内部激烈反对梅尔茨的人所为,也不排除是被忽视的保守派议员表达了不满。无论是出于恐惧、反感还是失望,梅尔茨与克林贝尔显然误判了局势,也高估了执政联盟的团结。而他们的“自信”,甚至连对下一轮投票时间和可能性的法律安排都毫无准备,根本没有所谓的“备选方案”。
梅尔茨一直试图在强硬与保守之间找一个中间姿态——看似模仿民粹主义的强势,但从未真正走到底。他曾高调放话、姿态鲜明,但在关键议题上却反复退缩,比如是否接受德国选择党的投票支持、如何处理对非政府组织的攻击、是否坚持财政“债务刹车”等。他最核心的竞选承诺——加强边境管控、加快遣返非法移民,也在上任前就开始模糊处理。相较于特朗普或欧尔班那种全力以赴的民粹式冲锋,梅尔茨的表现更像是一场“演得不彻底的政治戏剧”。
这一策略的失败,不仅是他个人的挫败,更是对整个“照旧政治”的否定。德国社会早已不再满足于过去的治理模式,但政治高层却仍试图以旧有手段维持新现实中的秩序。当这种脱节持续拉大,政局崩塌只是时间问题。
当然,梅尔茨依然可能在接下来的第二轮或第三轮投票中当选总理。越接近政坛崩盘的边缘,越多议员会被“不能乱”的恐惧拉回制度轨道。但不容忽视的是,这面“德国政治稳定”的墙,已经出现了肉眼可见的裂痕。
这种裂痕未必是一场灾难。在某种意义上,它也许正预示着更新与重建的开始。没有阵痛,就不会有真正的变革;没有现实的冲击,政治将永远停留在虚假的稳定幻象中。如果议会终于能面对德国社会真实的愤怒与分裂,也许,真正的好政治,才刚刚有可能开始。
©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非商业目的使用,遵循 CC BY-NC 4.0,转载本网文章必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德国中文网 www.de-gu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