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联邦宪法保卫局日前正式将德国选择党(
AfD)定性为极端主义政党,并依据一份长达上千页的内部评估报告作出决定。然而,这一评估的合法性和透明度引发了广泛质疑。有批评认为,宪保局缺乏公开证据,其行为更像是出于政治考量,而非中立的安全判断。
这一决定的时机颇具争议。时任联邦内政部长在离任前数日仓促作出该决策,而宪保局当时正处于无正式局长的状态。与此同时,AfD在多项民调中领先于基民盟和基社盟,引发外界对决策背后可能存在党派利益驱动的担忧。
尽管政府方面宣称AfD“已被确认”具有极端主义性质,但事实上,联邦宪保局并非独立学术机构,而是直接受内政部指挥的行政机关。多年来,该机构屡次因判断失误遭到法院纠正。例如,曾长期非法监视图林根前州长拉梅洛和人权律师戈斯纳,最终被联邦法院强制叫停。
此次宪保局拒绝公布其针对AfD的评估报告,理由是“涉及国家机密”,引发舆论反弹。知情人士指出,该报告内容几乎全部来自公开渠道,真正基于情报来源的部分极少,完全可以通过技术处理予以公开。批评者认为,宪保局此举意在回避公众监督,以“保密”为由维护自身不可质疑的地位。
在对AfD的定性理由上,宪保局并未指出该党有推翻现行政治秩序的暴力意图,而是指责其“民族观念”与德国自由民主基本秩序不符,认为其主张具有种族主义倾向。此种判断依据的是2017年联邦宪法法院对极右翼政党NPD的裁定,当时法院认定该党通过血统划分公民资格,违背人性尊严,具有纳粹思想的延续性。
然而,AfD作为全国性政党,至今并无通过类似主张的正式党纲或文件。宪保局引用的多为部分党员的言论,并通过解释与联想,将其视为违宪倾向的证据。例如,某党员关于“失败的移民政策导致落后文化大量输入”的言论,被宪保局解读为体现“非民主的世界观”,但此类表述本身仍属于言论自由范畴,远未构成违宪。
有法律界人士指出,宪保局的分析方式存在明显的预设立场。其将“AfD抱持反宪法民族观”作为前提,再以此解读原本中性的言论,使得任何表达都可能被构造成“极端信号”。这种逻辑结构与典型的
阴谋论手法如出一辙。
不可否认,AfD内部确有部分令人担忧的极端言论存在,特别在民族与移民问题上。但这些言论数量有限,是否足以将整个政党定性为极端主义组织,仍存争议。批评者指出,宪保局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不断扩大解释空间,导致所谓“问题言论”数量无限膨胀,这种证据逻辑已难以符合法治国家的基本原则。
目前,舆论关注的焦点已转向是否将启动针对AfD的政党取缔程序。一旦启动却未能成功,可能会严重打击公众对政治体系的信任;而若政府迟迟不行动,又显得前后矛盾,削弱了对AfD“极端威胁”说法的公信力。正如评论所言,若真视AfD为民主制度的威胁,就不能止步于象征性定性,而不付诸实质行动。
在如何回应AfD问题上,德国正处于一场深刻的制度考验之中。无论采取何种路径,都必须兼顾法治、公正与政治稳定,才能在保护民主的同时,不伤害民主的根基。
©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非商业目的使用,遵循 CC BY-NC 4.0,转载本网文章必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德国中文网 www.de-guo.com